错误处理需分类明确、封装一致、日志完整、传递清晰。go中通过自定义appError区分业务、系统、第三方及编程错误,统一http响应格式便于前后端协作;利用中间件捕获panic并记录结构化日志;多层调用中用fmt.Errorf(“%w”)包装错误,结合errors.Is和As精准判断底层类型,提升代码可维护性与系统可观测性。

在Go语言开发中,错误处理是程序健壮性的关键环节。与传统异常机制不同,Go通过返回error类型显式暴露问题,迫使开发者直面潜在风险。但若缺乏统一策略,项目中容易出现错误信息混乱、重复判断、日志冗余等问题。合理的错误分类与集中处理机制,能显著提升代码可维护性和系统可观测性。
错误分类:按业务语义和处理方式划分
将错误划分为清晰的类别,有助于后续统一响应和监控。常见的分类包括:
- 业务错误(BusinessError):用户操作不合法,如参数校验失败、权限不足等,这类错误需向客户端返回友好提示
- 系统错误(SystemError):基础设施问题,如数据库连接失败、rpc调用超时,通常需要记录日志并触发告警
- 第三方服务错误(ThirdPartyError):依赖外部API异常,应具备重试或降级逻辑
- 编程错误(ProgramError):空指针、数组越界等,属于bug范畴,应通过测试提前发现
可通过自定义错误类型实现分类识别:
// 自定义错误结构
type AppError Struct {
Code String
Message string
Detail string
Cause error
}
统一错误返回格式
前后端协作中,一致的错误响应结构能降低联调成本。建议在HTTP层统一封装错误输出:
立即学习“go语言免费学习笔记(深入)”;
func writeError(w http.ResponseWriter, err error) {
if appErr, ok := err.(*AppError); ok {
response := map[string]Interface{}{
“success”: false,
“code”: appErr.Code,
“message”: appErr.Message,
}
json.NewEncoder(w).Encode(response)
} else {
w.WriteHeader(500)
json.NewEncoder(w).Encode(map[string]string{
“success”: false,
“message”: “系统内部错误”,
})
}
}
这样前端只需解析固定字段即可展示错误,无需关心具体错误来源。
中间件集中捕获与日志记录
利用HTTP中间件拦截所有请求,在收尾阶段捕获未处理的错误,避免遗漏:
func ErrorMiddleware(next http.Handler) http.Handler {
return http.HandlerFunc(func(w http.ResponseWriter, r *http.Request) {
defer func() {
if rec := recover(); rec != nil {
log.printf(“Panic: %vnStack: %s”, rec, debug.Stack())
writeError(w, &AppError{Code: “INTERNAL_ERROR”})
}
}()
next.ServeHTTP(w, r)
})
}
结合结构化日志库(如zap),记录错误发生时间、路径、用户ID等上下文,便于排查问题。
错误透传与包装
多层调用中应保留原始错误信息,使用fmt.Errorf的%w动词进行包装:
if err != nil {
return fmt.Errorf(“failed to query user: %w”, err)
}
通过errors.Is()和errors.As()可判断底层错误类型,实现精准恢复:
if errors.Is(err, sql.ErrNoRows) {
// 处理记录不存在
}
这种方式既保持调用链完整,又支持灵活判断。
基本上就这些。分类明确、封装一致、日志完整、传递清晰,是构建可靠Go服务的基础。不复杂但容易忽略细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