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golang中,recover需在defer中调用以捕获panic,防止程序崩溃。它适用于守护协程、不确定代码块等场景,能获取panic值并做处理,但仅限当前goroutine有效,不可替代正常错误处理。

在golang中,panic 是一种运行时错误,会中断程序的正常执行流程。为了增强程序的稳定性,可以在某些关键场景中使用 recover 来捕获 panic 并进行处理,防止整个程序崩溃。
使用 defer 和 recover 捕获 panic
recover 只能在 defer 调用的函数中生效。当 panic 发生时,defer 会被触发,此时调用 recover 可以停止 panic 的传播并返回 panic 的值。
基本结构如下:
func safeFunction() { defer func() { if r := recover(); r != nil { fmt.Println("捕获到 panic:", r) } }() // 可能触发 panic 的代码 panic("出错了") }
在实际场景中合理使用 recover
recover 不应滥用,只应在以下情况考虑使用:
立即学习“go语言免费学习笔记(深入)”;
例如,在 goroutine 中:
go func() { defer func() { if r := recover(); r != nil { log.Printf("协程发生 panic: %v", r) } }() // 处理任务 doSomethingRisky() }()
recover 的注意事项
使用 recover 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 recover 必须在 defer 函数中直接调用,否则无效
- recover 返回的是传递给 panic 的值,可能是字符串、Error 或其他类型,建议做类型判断
- recover 只能恢复当前 goroutine 的 panic,无法跨协程捕获
- 不建议用 recover 替代正常的错误处理逻辑
基本上就这些。正确使用 defer + recover 可以让程序更健壮,但要避免掩盖真正需要修复的 bu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