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片传参传递的是包含指针的结构体副本,修改元素影响原切片,但重新赋值不影响;若需修改切片结构本身(如长度、容量或底层数组),应使用指针传参。

在go语言中,切片传参和指针传参是函数调用中常见的两种方式。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尤其是切片本身的行为,对编写高效、安全的代码非常重要。
切片本身就是引用类型
很多人误以为切片像数组一样是值类型,其实不然。Go中的切片(slice)底层包含指向底层数组的指针、长度和容量。虽然切片本身是一个结构体,但在函数传参时,它是按值传递的——但传递的是这个结构体的副本,其中的指针仍指向同一底层数组。
这意味着:
- 修改切片中的元素会影响原切片
- 但对切片本身进行重新赋值(如 append 超出容量)可能不会影响原切片变量
示例:切片传参的效果
func modifySlice(s []int) { s[0] = 999 // 影响原切片 s = append(s, 4) // 不影响原切片变量 } func main() { a := []int{1, 2, 3} modifySlice(a) fmt.Println(a) // 输出 [999 2 3],第0个元素被修改 }
使用指针传参控制切片结构本身
当你需要在函数内部改变切片的长度、容量,甚至让它指向新的底层数组,并希望这些变更反映到原变量时,就需要传递切片的指针。
立即学习“go语言免费学习笔记(深入)”;
示例:指针传参修改切片结构
func extendSlicePtr(s *[]int) { *s = append(*s, 4, 5, 6) // 修改指针指向的切片 } func main() { a := []int{1, 2, 3} extendSlicePtr(&a) fmt.Println(a) // 输出 [1 2 3 4 5 6] }
这里通过 &a 传递切片的地址,在函数内用 *s 解引用操作原切片,使得 append 的结果真正改变了外部变量 a。
什么时候该用指针传参?
尽管切片元素修改无需指针,但在以下场景建议使用指针传参:
- 函数需要重新分配切片(如大量 append 导致扩容后替换)
- 想明确表达“会修改切片结构”的意图,提高代码可读性
- 处理非常大的切片时,避免复制 slice header(虽小,但有语义意义)
- 统一接口风格,比如方法接收者为指针时保持一致性
常见误区与注意事项
不要混淆“修改元素”和“修改切片变量”:
基本上就这些。Go的切片设计巧妙地平衡了性能与易用性,理解其传参机制有助于写出更清晰、少bug的代码。关键记住:切片传的是header副本,但指向同一数组;要改结构本身,就得用指针。不复杂但容易忽略细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