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构建异常捕获机制,通过window.onError和unhandledrejection监听运行时错误与promise异常,结合crossorigin采集跨域脚本错误;接着利用Performance API获取FP、FCP、LCP等核心性能指标,并通过performance.mark标记关键节点;再重写fetch和XMLhttpRequest或使用PerformanceObserver监控资源及API请求耗时与状态;最后将数据上报至服务端,经清洗存储后通过elasticsearch与Kibana实现可视化,并配置告警规则,同时采用采样与去重平衡数据量与分析精度。

要构建一个有效的javaScript性能监控与异常追踪系统,核心是捕获前端运行时的关键数据:页面加载性能、脚本执行耗时、资源加载情况以及运行时错误。这类系统不仅能帮助开发者快速定位问题,还能持续优化用户体验。
异常捕获与上报
前端异常主要分为语法错误、运行时异常和Promise未处理拒绝。通过全局事件监听,可以集中捕获这些异常并上报到服务端进行分析。
window.onerror 可以捕获同步javascript错误,包括跨域脚本错误(需配合script标签的crossorigin属性)。
addEventListener(‘unhandledrejection’) 用于监听未被catch的Promise异常,这类错误容易被忽略但可能影响功能流程。
立即学习“Java免费学习笔记(深入)”;
示例代码:
window.onerror = function(message, source, lineno, colno, error) { reportError({ type: ‘runtime’, message, source, line: lineno, column: colno, stack: error?.stack }); return true; }; window.addEventListener(‘unhandledrejection’, event => { reportError({ type: ‘promise’, message: event.reason?.message || ‘Unknown’, stack: event.reason?.stack }); });
性能数据采集
利用Performance API获取页面关键性能指标,如首屏时间、dom准备时间、资源加载耗时等。这些数据反映真实用户访问体验。
通过 performance.getEntriesByType(‘navigation’) 获取页面导航相关时间戳,计算FP(First Paint)、FCP(First Contentful Paint)、LCP(Largest Contentful Paint)等核心指标。
也可使用 performance.mark() 手动标记关键业务节点,便于分析特定功能的响应速度。
建议定期上报或在页面卸载前发送性能数据,避免频繁请求影响主流程。
资源与API调用监控
通过重写fetch和XMLHttpRequest,或使用PerformanceObserver监听资源加载,收集静态资源(js、css、图片)和接口请求的耗时、状态码、失败原因。
重点监控:
- 接口响应时间超过阈值的请求
- HTTP状态码非2xx的异常响应
- 资源加载失败或超时
结合用户行为链路,可还原出“点击→请求→渲染”的完整路径,辅助排查性能瓶颈。
日志聚合与告警
客户端上报的数据需经服务端接收、清洗、存储,并提供可视化界面展示错误趋势、影响范围和性能分布。
可使用Elasticsearch存储日志,Kibana做可视化,通过规则引擎对高频错误或性能退化触发告警(如企业微信、钉钉通知)。
为避免日志爆炸,应支持采样上报(如仅上报10%的用户数据)和去重机制,同时保留关键错误的完整上下文(如用户UA、页面URL、时间戳)。
基本上就这些,一个轻量但完整的前端监控体系就能跑起来。关键是稳定采集、精准上报、快速响应。不复杂但容易忽略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