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分析网页结构判断评论加载方式,再选择相应抓取策略:若评论嵌入html则用requests+beautifulsoup解析;若通过API接口获取则定位XHR请求并模拟发送;对于javaScript动态渲染页面需使用Selenium或Playwright。同时添加headers、管理cookie维持会话,并控制请求频率避免被封。最后提取用户名、评论内容等字段,处理特殊字符后存入CSV或数据库,实现高效精准的评论数据采集。

抓取评论数据是python爬虫常见的应用场景,比如电商平台的商品评价、新闻文章下的用户留言、社交媒体的互动内容等。要高效准确地提取这些信息,需要结合网页结构分析、请求模拟和数据解析技巧。
分析目标页面结构
在动手写代码前,先观察目标网页的评论区域是如何加载的:
- 打开浏览器开发者工具(F12),查看评论是否直接嵌入HTML中。如果是,可以直接用requests + BeautifulSoup解析
- 如果页面显示“加载中”,评论通过接口返回,则需定位对应的API接口,通常在Network面板的XHR或Fetch请求中查找
- 注意翻页或“加载更多”按钮背后的请求方式,可能是POST也可能是GET,携带分页参数如page、offset等
模拟真实请求环境
很多网站会对爬虫做反制,因此基础的request.get()可能拿不到数据:
- 添加headers,尤其是User-Agent,伪装成常见浏览器访问
- 某些站点需要登录或携带cookie才能查看完整评论,可使用requests.session()维持会话
- 遇到javascript动态渲染的页面(如react/vue应用),requests无法获取异步内容,应改用Selenium或Playwright控制真实浏览器抓取
精准提取评论内容
获取到网页或接口响应后,下一步是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立即学习“Python免费学习笔记(深入)”;
- 若数据在HTML中,使用BeautifulSoup或pyquery按class、id或标签层级定位评论块,再逐条提取用户名、评分、评论文本、时间等字段
- 若数据来自json接口,response.json()后直接按字典键值遍历,效率更高且结构清晰
- 注意处理异常情况:空评论、特殊字符、换行符、表情符号编码等问题,避免保存时报错
合理控制请求频率与持久化存储
频繁请求容易被封IP,同时要确保数据不丢失:
- 加入time.sleep()延时,模拟人工操作节奏,建议间隔1~3秒
- 使用代理IP池应对封锁,尤其在大规模采集时
- 将抓取的评论存入CSV、mysql或mongodb,结构化保存便于后续分析
- 记录已抓取页码或评论ID,支持断点续爬
基本上就这些。关键在于判断评论加载方式,选择合适的抓取策略。静态页面用requests+bs4,动态内容上Selenium,接口数据直接调用API。理清逻辑后,写起来并不复杂,但容易忽略反爬机制和数据清洗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