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链模式通过将处理器串联成链,使请求在多个对象间传递直至被处理。go语言中利用接口和嵌入机制实现该模式,解耦发送者与接收者,适用于中间件、审批流程等场景。示例包含认证、权限、数据处理三个处理器,按序连接后逐级处理请求,最终输出“数据已处理: authorized|authenticated|user_request”。

在Go语言中,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是一种行为设计模式,它允许多个对象有机会处理请求,从而解耦发送者和接收者。通过将多个处理器串联成一条链,请求在链上传递,直到某个处理器处理它为止。这种模式特别适合用于构建可扩展的请求处理流程,比如中间件、审批流程或日志处理系统。
定义处理器接口
为了实现责任链模式,首先要定义一个统一的处理器接口。每个处理器都实现该接口,并决定是否处理当前请求,以及是否将请求传递给下一个处理器。
注意:
处理器通常包含一个指向下一个处理器的引用,形成链式结构。
示例代码:
立即学习“go语言免费学习笔记(深入)”;
type Handler interface { SetNext(handler Handler) Handler Handle(request string) string } type BaseHandler struct { next Handler } func (h *BaseHandler) SetNext(handler Handler) Handler { h.next = handler return handler }
实现具体处理器
每个具体的处理器继承基础处理器结构,并实现自己的处理逻辑。如果当前处理器无法完全处理请求,可以将请求转发给下一个处理器。
例如,构建三个处理器:身份验证、权限检查、数据处理:
type AuthHandler struct { BaseHandler } func (a *AuthHandler) Handle(request string) string { if request == "" { return "认证失败:请求为空" } if a.next != nil { return a.next.Handle("authenticated|" + request) } return "认证通过" } type RoleHandler struct { BaseHandler } func (r *RoleHandler) Handle(request string) string { if !strings.Contains(request, "authenticated") { return "权限拒绝:未认证" } if r.next != nil { return r.next.Handle("authorized|" + request) } return "权限校验通过" } type DataHandler struct { BaseHandler } func (d *DataHandler) Handle(request string) string { return "数据已处理: " + request }
组装并使用责任链
在主程序中,按顺序将各个处理器连接起来,形成一条处理链。然后调用第一个处理器的 Handle 方法启动流程。
示例:
func main() { auth := &AuthHandler{} role := &RoleHandler{} data := &DataHandler{} auth.SetNext(role).SetNext(data) result := auth.Handle("user_request") fmt.Println(result) }
输出结果会是:
数据已处理: authorized|authenticated|user_request
适用场景与优势
责任链模式适用于以下情况:
- 有多个对象可以处理同一请求,但具体由谁处理运行时决定
- 希望动态地指定一组处理者来处理请求
- 需要将请求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解耦
Go语言中利用接口和结构体组合,能简洁地实现这一模式。相比传统面向对象语言,Go通过嵌入(embedding)复用基础行为,使代码更清晰、灵活。
基本上就这些,不复杂但容易忽略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