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锁用于微服务中保证共享资源互斥访问,常用实现方式有基于redis、zookeeper和数据库三种。1. redis通过SET命令的NX和EX参数实现高性能加锁,配合lua脚本安全释放锁,支持超时与续期,推荐使用Redisson提升可靠性;2. ZooKeeper利用临时顺序节点实现强一致性锁,具备自动释放机制,适合高一致场景但性能较低;3. 数据库基于唯一约束实现简单锁,性能差且存单点风险,仅适用于无中间件依赖的临时场景。选型需权衡性能、一致性与运维成本,优先选用Redisson或Curator等成熟工具。

在微服务架构中,多个服务实例可能同时访问共享资源,比如库存扣减、订单状态更新等场景。为了避免并发冲突,需要使用分布式锁来保证操作的互斥性。与单机环境下的锁不同,分布式锁必须在多个节点之间协调,因此实现方式也更加复杂。
基于 Redis 实现分布式锁
Redis 因其高性能和原子操作支持,是实现分布式锁的常用选择。核心命令是 SETNX(Set if Not eXists)或更推荐的 SET 命令配合 NX 和 EX 参数。
基本实现逻辑如下:
- 使用 SET resource_name random_value NX EX 30 来尝试加锁,其中 resource_name 是锁的唯一标识(如 order:1001),random_value 是客户端生成的唯一值(用于安全释放锁),EX 30 表示锁最多持有 30 秒。
- 加锁成功后,执行业务逻辑。
- 释放锁时,需通过 Lua 脚本确保原子性:先判断当前锁的 value 是否等于自己的 random_value,如果是再执行 DEL,避免误删其他客户端的锁。
为提高可靠性,可结合 Redisson 等客户端工具,它封装了自动续期(看门狗机制)、可重入锁等功能,降低出错概率。
基于 ZooKeeper 实现分布式锁
ZooKeeper 利用临时顺序节点实现分布式锁,其一致性更强,适合对强一致性要求高的场景。
实现原理如下:
- 每个客户端尝试获取锁时,在指定的父节点下创建一个临时顺序节点。
- 检查自己创建的节点是否是当前最小的顺序节点,如果是,则获得锁。
- 如果不是最小节点,则监听前一个节点的删除事件,一旦前一个节点被删除(即锁释放),当前客户端被通知并重新判断是否可以获取锁。
ZooKeeper 的临时节点特性保证了客户端崩溃时锁能自动释放,避免死锁。但性能相对 Redis 较低,且依赖 ZK 集群的可用性。
基于数据库实现(较少使用)
可以通过数据库的唯一约束来实现简单分布式锁。例如创建一张锁表,字段包括 lock_key(唯一索引)和 owner 等。
- 加锁时插入一条记录,如果插入成功说明获取锁,失败则表示已被占用。
- 释放锁时删除该记录。
这种方式实现简单,但性能差、存在单点瓶颈,一般只在没有中间件依赖的场景下临时使用。
使用注意事项
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锁必须设置超时时间,防止客户端异常导致死锁。
- 释放锁的操作要具备幂等性和安全性,不能误删他人锁。
- 考虑网络分区情况下的正确性,如 Redis 主从切换可能导致多个客户端同时持有同一把锁(脑裂问题),可通过 Redlock 算法缓解,但代价高且争议大。
- 优先选择成熟的开源组件,如 Redisson、Curator,避免重复造轮子。
基本上就这些。选择哪种方案取决于你的系统对性能、一致性、运维复杂度的要求。Redis 方案更轻量,ZooKeeper 更可靠,按需选型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