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Python中稀疏交叉差分距离计算的教程

优化Python中稀疏交叉差分距离计算的教程

本教程旨在解决大规模向量集中仅需计算小比例成对距离时的效率问题。通过结合Numba的JIT编译能力和SciPy的稀疏矩阵(CSR)结构,避免了对不必要距离的计算和存储。文章详细介绍了如何构建高效的欧氏距离函数、填充稀疏矩阵数据,并最终生成一个稀疏矩阵,相较于传统全矩阵计算方法,实现了显著的性能提升。

1. 问题背景与传统方法的局限性

在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中,我们经常需要计算两个向量集合 a 和 b 之间所有可能的成对距离。然而,在某些特定场景下,我们可能只对其中一小部分成对距离感兴趣,例如,当一个掩码矩阵 m 指定了哪些距离是必要的时。

考虑以下一个小型示例:

import numpy as np  A = np.array([[1, 2], [2, 3], [3, 4]])                              # (3, 2) B = np.array([[4, 5], [5, 6], [6, 7], [7, 8], [8, 9]])              # (5, 2) M = np.array([[0, 0, 0, 1, 0], [1, 1, 0, 0, 0], [0, 0, 0, 0, 1]])   # (3, 5)

传统的做法是先计算所有成对向量的差值,然后计算它们的范数(通常是欧氏距离),最后再通过掩码矩阵 M 筛选出所需的距离。

diff = A[:,None] - B[None,:]                                        # (3, 5, 2) distances = np.linalg.norm(diff, ord=2, axis=2)                     # (3, 5) masked_distances = distances * M                                    # (3, 5)

这种方法的问题在于,即使我们只需要极少数的距离,np.linalg.norm 仍然会计算所有 A.shape[0] * B.shape[0] 个距离。当 A 和 B 的行数达到数千甚至更多时,这种不必要的计算会导致巨大的性能开销和内存浪费。特别是当掩码矩阵 M 的非零元素比例低于1%时,这种低效性更为突出。

尝试使用 np.vectorize 结合条件判断虽然可以避免计算不必要的差值,但在实际测试中,对于大型数组,其性能反而更差,因为它引入了Python级别的循环开销。

立即学习Python免费学习笔记(深入)”;

2. 高效解决方案:Numba加速的稀疏矩阵构建

为了解决上述效率问题,我们可以结合 Numba 的即时编译(JIT)能力和 SciPy 的稀疏矩阵(Compressed Sparse Row, CSR)结构。这种方法的核心思想是:

  1. 只计算必要的距离: 通过显式循环和条件判断,仅对掩码矩阵 M 中为 True 的位置计算距离。
  2. 稀疏存储: 将计算出的距离存储在稀疏矩阵中,避免为零值分配内存。
  3. Numba加速: 使用 Numba 对核心计算逻辑进行 JIT 编译,使其接近C语言的执行速度。

2.1 欧氏距离的Numba实现

Numba在循环中执行自定义函数通常比调用NumPy的 np.linalg.norm 更快。因此,我们首先定义一个Numba加速的欧氏距离计算函数:

import numba as nb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scipy import math  @nb.njit() def euclidean_distance(vec_a, vec_b):     """     计算两个向量之间的欧氏距离。     使用Numba进行JIT编译以提高性能。     """     acc = 0.0     for i in range(vec_a.shape[0]):         acc += (vec_a[i] - vec_b[i]) ** 2     return math.sqrt(acc)

这个函数直接计算了两个向量的欧氏距离平方和的平方根。@nb.njit() 装饰器指示 Numba 在函数首次调用时将其编译为机器码。

2.2 稀疏矩阵数据填充核心逻辑

CSR矩阵通过三个数组来表示稀疏数据:

优化Python中稀疏交叉差分距离计算的教程

算家云

高效、便捷的人工智能算力服务平台

优化Python中稀疏交叉差分距离计算的教程37

查看详情 优化Python中稀疏交叉差分距离计算的教程

  • data: 存储所有非零元素的值。
  • indices: 存储 data 中每个元素对应的列索引。
  • indptr: 存储每行在 data 和 indices 数组中的起始位置。indptr[i] 表示第 i 行的第一个非零元素在 data 和 indices 中的索引,indptr[i+1] – indptr[i] 则表示第 i 行的非零元素数量。

masked_distance_inner 函数负责遍历掩码矩阵 M,并在条件满足时计算距离并填充这三个数组:

@nb.njit() def masked_distance_inner(data, indicies, indptr, matrix_a, matrix_b, mask):     """     Numba JIT编译的核心函数,用于根据掩码计算并填充稀疏矩阵的数据。      参数:         data (np.ndarray): 存储非零距离值的数组。         indicies (np.ndarray): 存储非零距离值对应列索引的数组。         indptr (np.ndarray): 存储每行在data和indicies中起始位置的数组。         matrix_a (np.ndarray): 第一个向量集合。         matrix_b (np.ndarray): 第二个向量集合。         mask (np.ndarray): 布尔型掩码矩阵,指示哪些距离需要计算。     """     write_pos = 0  # 当前写入data和indicies的位置     N, M = matrix_a.shape[0], matrix_b.shape[0]      for i in range(N):  # 遍历 matrix_a 的每一行         for j in range(M):  # 遍历 matrix_b 的每一行             if mask[i, j]:  # 如果掩码指示该距离需要计算                 # 记录距离值                 data[write_pos] = euclidean_distance(matrix_a[i], matrix_b[j])                 # 记录该距离值对应的列索引                 indicies[write_pos] = j                 write_pos += 1         # 记录当前行结束后,下一行在data和indicies中的起始位置         indptr[i + 1] = write_pos      # 断言所有预分配的内存都被使用     assert write_pos == data.shape[0]     assert write_pos == indicies.shape[0]

这个函数通过双重循环遍历所有可能的 (i, j) 对。只有当 mask[i, j] 为 True 时,才会调用 euclidean_distance 计算距离,并将结果存储到 data 数组中,同时记录其列索引到 indicies 数组。indptr 数组则在每行遍历结束后更新,以正确标记下一行的起始位置。

2.3 稀疏距离计算的封装函数

masked_distance 函数负责初始化 data、indicies 和 indptr 数组,并调用 masked_distance_inner 完成计算,最后构建并返回 scipy.sparse.csr_matrix 对象。

def masked_distance(matrix_a, matrix_b, mask):     """     计算并返回一个稀疏矩阵,其中包含根据掩码筛选出的成对欧氏距离。      参数:         matrix_a (np.ndarray): 第一个向量集合。         matrix_b (np.ndarray): 第二个向量集合。         mask (np.ndarray): 布尔型掩码矩阵,指示哪些距离需要计算。      返回:         scipy.sparse.csr_matrix: 包含所需距离的稀疏矩阵。     """     N, M = matrix_a.shape[0], matrix_b.shape[0]     assert mask.shape == (N, M)      # 确保掩码是布尔类型     mask = mask != 0      # 计算稀疏矩阵将包含的非零元素总数     sparse_length = mask.sum()      # 预分配存储稀疏矩阵数据的数组     # 注意:这些数组不需要初始化为零,Numba函数会直接写入     data = np.empty(sparse_length, dtype='float64')    # 存储距离值     indicies = np.empty(sparse_length, dtype='int64')  # 存储列索引     indptr = np.zeros(N + 1, dtype='int64')            # 存储行指针,第一个元素为0      # 调用Numba加速的核心函数进行计算和填充     masked_distance_inner(data, indicies, indptr, matrix_a, matrix_b, mask)      # 构建并返回SciPy的CSR稀疏矩阵     return scipy.sparse.csr_matrix((data, indicies, indptr), shape=(N, M))

这个函数首先验证了输入掩码的形状,然后统计掩码中 True 值的数量,这决定了 data 和 indicies 数组的大小。indptr 数组的大小为 N + 1,其中 N 是 matrix_a 的行数,indptr[0] 总是 0。最后,它使用填充好的 data、indicies 和 indptr 数组以及目标矩阵的形状来构造 csr_matrix。

3. 示例与性能评估

为了演示其效果,我们使用较大的随机数据进行测试:

# 生成较大的随机数据 A_big = np.random.rand(2000, 10) B_big = np.random.rand(4000, 10) # 生成一个非常稀疏的掩码,只有0.1%的元素为True M_big = np.random.rand(A_big.shape[0], B_big.shape[0]) < 0.001  # 使用 %timeit 魔法命令测量执行时间 # %timeit masked_distance(A_big, B_big, M_big)

在原问题提供的基准测试中,对于 A_big (2000, 10) 和 B_big (4000, 10),且 M_big 只有0.1%的元素为 True 的情况下,此方法比原始的全矩阵计算方法快了约 40倍。当向量维度更高(例如1000维)时,性能提升甚至可达 1000倍

4. 注意事项与优化建议

  • 性能提升的依赖性: 这种方法的性能提升主要取决于 A 和 B 的大小以及掩码 M 的稀疏程度。矩阵越大,掩码越稀疏,性能提升越显著。
  • 数据类型优化:
    • data 数组:如果对距离的精度要求不高,可以将 float64 替换为 float32,这可以减少内存使用并可能提高计算速度。
    • indicies 和 indptr 数组:如果矩阵的维度(行数或列数)小于 2^31,并且非零元素的总数也小于 2^31,可以将 int64 替换为 int32,进一步节省内存。
  • 正确性验证: 在实际应用中,务必通过 np.allclose() 等方法验证稀疏计算结果与全矩阵计算结果(对于非零部分)的一致性,确保算法的正确性。
  • Numba预热: Numba 函数在首次调用时会进行编译,因此第一次执行会稍慢。在性能测试时,应确保函数已“预热”。
  • 内存管理: 稀疏矩阵虽然节省了零元素的存储,但 data 和 indicies 数组仍需要存储所有非零元素。如果非零元素的数量仍然非常庞大,可能需要考虑分块处理或更高级的分布式计算方案。

5. 总结

通过将 Numba 的JIT编译能力与 SciPy 的 CSR 稀疏矩阵结构相结合,我们成功地为大规模向量集合中稀疏的成对距离计算提供了一个高效的解决方案。这种方法避免了不必要的计算和内存分配,特别适用于当所需距离仅占总数极小比例的场景,能够带来数十倍甚至上千倍的性能提升。在处理大规模稀疏数据时,理解并应用此类优化技术对于构建高性能的数值计算系统至关重要。

python idea c语言 性能测试 Python c语言 分布式 numpy scipy 数据类型 封装 循环 float32 对象 算法 数据分析

上一篇
下一篇
text=ZqhQzanResources